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策行三国在线阅读 - 第2284章 治国纲领

第2284章 治国纲领

    既然势在必行,孙策决定将这个面子给周瑜。

    周瑜是他最早的战友,这些年来一直全力支持他,不管是平定江南,还是顿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总是尽心尽力的完成任务。蔡邕学贯儒道,精通五经,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写士论,研习梵文,鼓吹新政,几乎是新王朝的文胆。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女婿,既承负着老一代读书人的期望,又为新一代的读书人护航,是理想的代言人。

    况且周家还有人在长安,将来进行统战,周瑜会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问题也不是没有。庐江周家也好,陈留蔡家也罢,都是数得上的世家,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让世家误解,以为他们的春天又来了。因此,在同意称帝之前,要把一些原则落实下来,形成共识,作为新王朝的发展纲领。

    孙策坐了起来,披上衣服。“有纸笔吗?”

    “嗯?”袁权眨着眼睛。

    “我要草拟一些文书。”

    “大王,这可是稻香殿,不是理政所在。你在妾的殿中草拟文书,将来会有人说妾干政的。”

    孙策想了想,笑道:“民以食为天。在你这稻香殿拟文书,将来肯定会被载于史册,希望我这份文书能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闻到稻香,衣食无忧。”

    袁权听了,收起笑容,披衣下床。“既然如此,就算惹人非议,妾也认了。”她取来一张小案,摆在床上,又取来笔墨纸砚,亲自磨墨。孙策盘腿而坐,闭目沉思良久,提起笔,在上好的江东竹纸上写上第一行字:

    夫治国如修道,须阴阳和谐,五气均衡,内壮而外强,方能延年益寿,尽其天年。

    两天后,孙翊、孙尚香到周府拜访周瑜,请教军事,孙匡、徐华则向蔡琰请教绘事,同时带去一份孙策亲笔书写的文稿,请周瑜、蔡琰共同商议、润色。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孙策的用意,孙策同意称帝,并愿意将这个荣誉给他,但有些原则必须先行确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则,率先做出表态,并形成治国纲领,确保以后都会遵行,不会轻易改动,更不会束之楼阁,成为虚文。

    夫妻二人反复研讨之后,喜出望外。倒不是因为孙策接受劝进,而是因为孙策这个纲领与他们秉持的观念并不冲突,虽然孙策没有提及圣人、三代,王道、帝道,也没有引经据典,但所有的原则都符合儒门的希望,比如平衡君权臣权,比如仁政爱民,比如薄敛轻赋。如果说有区别,那也是孙策所拟的原则更朴实,更具体,更具可行性,而且将民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涵盖了所有的百姓。

    蔡琰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担心,这个纲领很可能成为束缚孙策自己的绳索,比如孙策要求限制权贵在百姓中的比例,控制贫富差距,很容易引起一个疑问,作为最大的权贵,孙氏皇族怎么限制,孙策本人怎么限制?

    周瑜倒是很放心。他对蔡琰说,大王站得高,看得远,对历史的理解深刻,眼界绝非普通人可比,他既然能提出这个方案,自然会考虑到这一点。你就先按他的纲领进行润色,然后附上意见,由他自己进行取舍就是了。张相、虞翻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就算大王一时疏忽,他们也会提醒大王的。

    蔡琰欣然同意,连夜对孙策的文稿进行润色,次日便由周瑜亲自送入宫中。

    孙策看完之后,稍微进行了一些修改,随即派人誊写数份,分送首相张纮、计相虞翻、政务堂祭酒黄琬、军师祭酒郭嘉、军师沮授、刘晔,谏议大夫荀彧等人,请他们做好准备,届时一起讨论。

    收到这份文件的都是聪明人,知道这是孙策分发这份文件的潜台词,不敢怠慢,仔细研究了一番,写好讨论的要点,准备好腹稿,等待孙策的召见。

    文件刚刚下发不久,襄阳学院祭酒蔡邕到达建业。

    蔡邕来建业是为了主持孙坚的丧事。他学识渊博,文冠天下,通晓治丧的各种礼仪流程,又是写墓碑的专业户,由他来主持孙坚的丧事再合适不过。来的路上,蔡邕已经写好了碑文,并亲笔书写了碑额。依照孙坚的遗愿,碑文中只记他在汉朝的官职、事迹,爵位止于富春侯,不提他作为吴王之父的事。

    孙策很满意,带着蔡邕赶到紫金山,向母亲吴太后汇报。吴太后看完之后,也没什么意见,请张纮书丹,命石匠刻碑,然后开始治丧。

    丧事由蔡邕主持,虞翻具体操办,孙策本人只要按照流程走就行,倒没太多的事要他费心。他正好趁这个机会与文武会面,讨论相关事宜。平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很难聚集这么多人。

    虽然治国纲领的讨论还集中在一个小圈子内,参与其中的人不超过十个,但吴王即将称帝的风声还是传了出去。因为孙坚坚持以汉臣的身份下葬,就连孙坚的富春侯爵位都传给了孙权,丧事就成了孙家的私事,不称为国丧,这两件事得以并行不悖。

    不出蔡琰所料,如何限制君权成了最大的焦点。除了孙策之外,几乎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不是反对孙策的这个决定,而是怀疑孙策能不能做得到,又以什么样的方式予以保证。

    从商鞅变法以来,君权就一直在膨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是一句空话,毕竟提出来了,如何限制君权却是只字也未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在为刘氏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同时,也有用神权来限制君权的用意,但是很显然,这一点落空了。虚无缥缈的神权对君权的影响有限,能有多大影响取决于皇帝本人,当他敬畏天命时,还能有一点影响,当他只顾眼前时,天命就弃如敝履,层出不穷的灾异除了造成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外,并没有对君权产生多大的影响。

    孙策主动提出限制君权不管他是口头做做样子,还是为了堵世家的嘴主动让步这当然是众臣求之不得的好事,从老臣如蔡邕、黄琬到少壮派张纮、虞翻,没有人不希望限制君权,维持君权、臣权的平衡,但如何限制,他们都没有底,意见不一。

    在这一点上,张纮、虞翻反倒不如蔡邕、黄琬来得洒脱,他们是文臣之首,就是相,相权是臣权的代名词,君权、臣权之争很多时候就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竞争,他们如果太积极,很容易被认为是擅权。蔡邕、黄琬没有这样的顾忌,放胆直言。尤其是黄琬,依稀又找到了当年作为党人中坚的感觉,战意盎然。

    在与孙策正式讨论之前,几个人初步合议时,黄琬提出一个建议:恢复汉朝初建时的三公制度,罢免尚书台、秘书台等内朝台阁的权力,取消大将军、骠骑将军等职能重叠的内朝官职,由丞相掌民事,太尉掌兵事,御史大夫掌监察权。

    总结起来一句话,罢免内朝,权归外朝。

    作为唯一正式与会的女性,蔡琰委婉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认为黄琬这个建议有失偏颇,不符合孙策提出的平衡原则。仅从有汉四百年的历史来看,事务越来越多,官员规模越来越大,就不是之前的三公制所能解决的,更何况眼下又新增了政务、讲武、木学诸堂,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笼统的归于太学,仅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似乎也不合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大王因此设计相一职正是为此,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计相府不可或缺,不仅不应该削弱,归于丞相府,反而应该加强。

    蔡琰话音未落,虞翻就笑了一声:“多谢蔡大家,这可是我和计相府同仁难得听到的公道话,再辛苦也值了。”

    众人不禁莞尔,就连黄琬本人都笑了两声。计相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工商业,尤其是商业,虞翻本人精明干练,又有麋竺这样的大商人协助,要想瞒过他们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商业发展迅速,商税水涨船高,想逃税的人如过江之鲫,却无一例外的栽在了虞翻、麋竺手中,偷税不成,反倒被罚了款,严重的甚至取消了经商资格。这几年间,因为偷税漏税被赶出海商会的就有好几个。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虞翻和计相府的名声当然好不到哪儿去。那些人理亏,又知道虞翻不仅能说,更能打,不敢正面挑衅,只能在背后说计相府唯利是图,都是桑弘羊一般不通人情的酷吏。虞翻再强势也阻止不了流言蜚语,只好充耳不闻。

    如今听到蔡琰为他和计相府正名,他非常欣慰。

    在座的也都是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虞翻虽然不讲情面,却不是贪财好利之人,除了为人狂傲之外,他的学问、道德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而狂傲也不是什么缺点,黄琬本人也狂,有本事、心不虚才能狂啊。虞翻狂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他们还是欣赏的,平日里也觉得虞翻受了委屈,此刻不免会心一笑。

    笑过之后,黄琬反问:“依你之见,又当如何平衡君权、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