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朝廷和前线
书迷正在阅读:从猎魔人开始的无限之旅、超神灵兽、作者大大求放过、穿书后,我嫁给了男主他亲叔、有本事你打我呀、我真不想当圣师、晋上卿、仙路茫然、阎王驾到、仙魔同修
吴潜走了,走的失魂落魄,上马车的时候好几脚踏空差点儿拱到马车底下去了。 赵颀一句割头以谢天下如同一击惊雷将他劈的神魂失守,但回过神来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赵颀这一招非常奏效,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年龄状态,若是不对自己狠一点儿,基本上皇帝不会让他参与这场大战,毕竟他对军务也并不是特别精通。 眼下他的优势有两个。 一是赵颀对未来战争的预判和推测。 二是鄂州眼下还不是最前线。 按照赵颀的说法,鄂州大战至少要等到明年忽必烈参战之后才会正式打响,只要皇帝同意他去鄂州总领军政,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调兵谴将进行部署,在稳固鄂州周边的同时,还会提请朝廷加强广南东路、强荆湖两路和京西南路的各地军事要塞的防务,以此形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圈,在死命抵挡蒙军的时候,也伺机等待蒙军在四川的消息。 若蒙哥真的死了,攻打四川的蒙军主力必然快速退军,而蒙哥的死也会导致蒙古内部为争夺汗位发生内乱,到那时忽必烈必然急切想要退兵回去争夺汗位,大宋就要利用这一年多准备的时间在鄂州附近拖住蒙军进行一场决战。 “我听说宝佑四年的状元文天祥勇武过人,吴老到时候可以提请将其调到鄂州协防!” “扬州知州李庭芝练兵有方,以前是孟珙属下,吴老可以上书皇帝,提请征调李庭芝至荆湖两路协防!” “最后吴老切记,若是贾似道为此次抗蒙统帅,您千万要小心,此人好大喜功,可能会虚报战功,甚至还可能与忽必烈暗中议和换取蒙古人快速退兵,但您要知道,忽必烈要急着回去争斗汗位,他比我们大宋还着急,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将他拖住,甚至要不惜伤亡给予他狠命的一击,千万不要议和妥协,若是能够干掉他,则对蒙古人的打击将前所未有,甚至会动摇蒙古国的根基,若是蒙古内乱而分裂,则我大宋未来要轻松不少……” “这是我们大宋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机会,希望吴老千万谨慎对待……” “小子在此预祝崇国公早日凯旋归来,名震华夏,流芳千古!” 站在窑洞前面的路口,赵颀冲着吴潜远去的四轮马车高呼。 四周侍卫携刀护送,坐在颠簸摇晃的宽敞马车之内,听着后面传来的喊声,失魂落魄的吴潜终于从混乱中惊醒过来,满是皱纹而且略带苍白的脸上很快恢复平静,从车窗探出头去回头大声说:“多谢贤侄吉言,静待老夫消息,等下次老夫再来,一定与你商量一件好事!” “好事?”还站在路口招手的赵颀满脸疑惑。 而马车内坐在吴潜对面的少女却瞬间脸颊羞的通红,紧紧的抱着一个玻璃鱼缸,看着里面游来游去的几条泥鳅不敢抬头。 …… 大宋京师,临安府杭州。 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绝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虽然蒙古大军入侵的消息已经传到京师半个多月了,但京师的百姓却生活如旧没有太多变化。 繁华的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白天黑夜都人声鼎沸,青楼妓院和酒楼客栈夜不打烊,南来北往的商旅游客入过江之鲫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东南西北所有的城门从未关闭,进出城的人如同流水一样川流不息。 近在咫尺的盛景西湖,也是京师百姓最喜欢去的地方,划船游湖,吟诗作画,听曲钓鱼顺便在这炎炎夏日打个水秋千,游船画舫来往,管弦歌舞不绝,完全是一副太平盛世的境况。 一个月多月过去,那一场震动京师的朝门血书案件的影响已经快速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茶楼酒馆或者大街小巷的人群,讨论的都是蒙古入侵的消息。 讨论归讨论,但却并没有什么人害怕。 所有人都认为蒙古人不会打到临安府来。 朝廷相对于民间,却要紧张不少,毕竟这种十余万大兵压境的局面,已经二十余年没有过了,更何况这次是蒙古大汗亲征,因此上到皇帝下到太学武学的学生,这些官方层面对于这场战争还是比较担心,甚至是惊恐。 朝廷并非没有明白人,虽然比较少,但这几天的朝堂之上,还是争论的不可开交,但却并没有一个太好的结果。 针对四川的紧张局势,皇帝下令征调防守贵州的吕文德率军紧急增援之外,还从安庆寿春两府征调将士加强荆山前线的防御,朝廷对于军饷和粮草也已经开始筹措运转,但这也仅仅只是最粗浅层面的应对,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朝廷对于此次蒙古人突然进攻弄的手足无措,争吵半个多月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合理的军事方案。 几日前,突然一个消息在朝堂传开,前左相、庆元知府吴潜接连两次上奏。 第一次上奏提出蒙古人这次进攻的严重性,是以吞并整个大宋为目标,因此提请皇帝千万不要大意,要紧急加强四川和荆山一线的防务。 第二次上奏吴潜更加激进,直接要求调任前线和蒙古人作战。 对于吴潜的奏书,皇帝还是非常重视,接连在朝堂讨论几日之后采纳了吴潜的部分建议,开始加强荆襄防御,但对于第二份奏书,不光皇帝感觉有些担心,满朝文武几乎都是一种反对态度。 首先反对的就是丁大全集团,认为当前朝廷运转正常,各路兵马粮草调配已经开始,不需要吴潜这个搅屎棍出来搅乱当前的军事部署,当然,最大的担心还是害怕吴潜因为这次战争立功之后对他进行报复。 另外一些反对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吴潜的军事能力和年龄。 论资历,吴潜是从一品的开国公,当大军统帅丝毫没有任何问题,但吴潜虽然兼有沿海制置使的军务,但实际上并没有带领大军打仗的经验,对蒙古人的战术也不了解,另外就是吴潜的年龄太大,今年已经六十五岁,这个年龄已经不适合上前线统兵作战了,有个头痛脑热挂了,前线瞬间便会乱做一团。 因此对于吴潜的这份自荐奏书,皇帝非常犹豫,但皇帝对吴潜还是非常器重,特别是第一份奏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都切中要害,对蒙古人的这次入侵也分析的非常详细,让有些六神无主的皇帝找到了一些安慰和自信,因此在再三斟酌之后,皇帝答应了吴潜的请求,调吴潜进京听候安排。 让不让吴潜去前线无所谓,主要是根据吴潜奏书的分析,加上还有右相程元凤的支持,皇帝觉得把吴潜调到京城来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他对这场战争的分析,至少充当一个枢密副使来指导军务还是可以。 京师官员忙碌成一团的时候,前线的各种战报也如同雪片一般传到京师。 距离比较近的荆山前线几乎每两天都会有战报传回来,虽然暂时阻挡了蒙古大军的入侵,但前线非常吃紧,战况紧急,在蒙古大军的猛烈攻击下,荆山附近几座县城失守,宋军伤亡上千人,而蒙古人在进攻的同时还派兵四处劫掠平民和粮食牛马,大量难民拖家携口往寿春逃难,民众恐慌民怨沸腾,甚至还爆发了难民杀官抢粮的事情,打仗刚起,但情形已经开始有些失控了。 遥远的四川通讯困难,但最近也还是有两道消息传到京师,对于蒙古人进攻的线路也大致有了清晰的苗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出汉中攻利州,一路出安康攻达州,中路蒙哥汗亲自率领的五万大军,出汉中已经攻下巴州,眼下已经逼近南充。 综合这两份军报,攻蜀的三路蒙古大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之内,至少已经攻下五十余座城池,屠杀的人口和劫掠的财物无计其数。 而这还是差不多两个月之前的情形。 至于眼下的四川到底如何,皇帝和满朝文武都两眼一抹黑,只能祈祷驻守四川的文武官员和当地百姓将士能够自求多福,而且足够英勇,能够像两年前一样阻挡蒙古人的步伐,让他们知难而退。 但这次的情形,又和两年前决然不同。 蒙古国的大汗亲自征讨,十万大军绝不会轻易退兵。 因此在皇帝和所有大臣看来,若是针对四川的救援不及时,那么四川恐怕真的要沦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