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意外发现
半途遇到了供电所检修组的人,张无为和赵宝萱没能找到机会在银滩小区里面继续他们的计划。 他们只能另想办法。 在停车场跟供电所众人挥手告别之后,张无为寻思着下一步要怎么做。 老邹看起来吓坏了,巴不得快点离开银滩小区:“大哥大姐,赶紧走吧,可能要下雨呢,你们两个再不出来,我都准备先自个回家去看看了。” 张无为决定跟着老邹去村里,轻轻动了一下胳膊。 赵宝萱会意,连忙问::“邹师傅,你们家也有船出海吗?能带我们到去玩吗?” 老邹点头:“我们村就是个渔村,靠打渔为生,家家户户都有船,明天才开渔,今天村里人特别多,你们要是愿意跟着去,正好能赶上拜海神。” “真的啊?”赵宝萱是真心欢喜,厚着脸皮提出的要求竟然被答应了,忍不住客气客气:“我们不请自来,会不会给你们添麻烦啊?” 老王乐呵呵的道:“你们是稀客,请都请不来的呢,我们这小地方,你们别嫌寒酸就好。” 老邹摆手:“老王你快开车吧,回去转一圈咱还得赶着回市里呢。” …… 车子开进漠村,赵宝萱从车窗里瞥到村口的招牌,下巴都快掉下来了:“邹师傅,你们这里明明是海边,为什么会起个沙漠的名字?” 那是因为回到了熟悉的环境能有安全感,老邹的脸上现出笑容:“本来不是这个漠,我爹说他小时候漠村的mo是墨水的墨,后来打仗的时候,我们村给占领了,人家说我们愚昧无知没文化,就把村名给改成沙漠的漠,后来就这么叫下来了。” 赵宝萱道:“那你们可以申请改回来呀。” 如果是出于文物保护复原传统的目的,打个报告很容易审批。 老王接话道:“我们户口本上身份证上都是这个漠,我儿子在外头上学,住一个宿舍的学生都以为他是西北的。” 赵宝萱笑:“墨水的墨多好啊,听着就顺耳。” 老王很风趣:“啥顺耳啊,人家一听还不就知道咱们长得黑呀!” 赵宝萱哈哈笑着,搭着张无为的胳膊跳下车,在地上跺着脚,车子上的座椅海绵塌了,坐一会儿就觉得不舒服。 这个无心的举动引得旁边走动的人把目光转向她。 “家里来客人啦老王?”有人大声问道。 老王高声回话:“来旅游的,正好遇上老邹就跟着一块来看看热闹,城里人没见过拜海神。” “城里人啥没见过,逗你开心呢。” “你啥都知道!” “快带人家上前面去吧,村长在那儿了。” “这就去。” 老王在前头带路:“我们家在村尾呢,老邹他们家在这头,村里摆围桌的地方就在他们家旁边。” 越往前走,人渐渐的多起来,跟老王老邹打招呼的人更多了,每个打招呼的人都顺便正大光明的瞄一瞄张无为和赵宝萱。 赵宝萱觉得自己跟猴子似的成了村民围观的目标,为了减少尴尬,她也去看那些人手里的或碗或盘或灯笼,好奇的问:“王师傅,你们这里的风俗是什么?是不是每家每户都要端食物供奉海神?” 她在国外见过类似的民俗介绍,很多村子因为人少以及经济的原因,每逢重要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供奉食物和钱财,然后围在一起拜祭庆祝,既热闹又庄严,有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 老王指着不远处:“那就是老邹家。” 老邹到了自家门口,更热情了:“进我家去坐一会儿,喝碗水,等会儿带你们去前面一起看热闹,戏台子都搭好了,差不多开始唱戏了。” 赵宝萱恨不得不喝水,直接去看戏就好:“不用客气了,我不渴。” 老王道:“不用着急,现在就是搭了戏台子还没开始唱呢,也没啥好看的,要晚上抬神拜神的时候才有意思,再说唱的戏都是我们本地的土戏,你看不懂。” 赵宝萱扯扯张无为的袖子:“为伯,我想看!” 这种民俗难得一见啊,她可能读的是假书,这些民间的风俗习惯为什么她都没有见过听说过。 张无为不置可否:“嗯。” 老邹停下脚步:“这就是我家!”他朝门内大声吆喝:“来客人了,倒水喝来。” 从屋里跑出来一个中年妇女:“来了来了。” 跑到门口,拎起茶壶就倒水。 赵宝萱使劲眨了眨眼睛,愣在了当场——这水壶茶碗摆放的位置跟她在缙村看到的是一样的! 她不由得回头去看张无为。 张无为淡淡的看了她一眼,伸手接过老邹老婆双手捧给他的茶碗,说了声谢谢,端起来一饮而尽。 老邹老婆准备添满,老邹道:“换个碗,换个碗,人家城里人讲究着勒。” 老邹老婆道:“哦,我还以为他俩是一家勒。” 说着重新拿了个小碗倒了半碗递过来:“这女娃儿漂亮,不知酒量好不好,先喝半碗吧。” 赵宝萱大惊,待客的不是水是酒啊,连忙谢绝:“我不会喝酒。” 老邹劝道:“这个就跟水似的,甜的,今天拜海神,专门拿来待客用的。” 赵宝萱拍自己的胳膊:“我对酒精过敏。” 老王劝道:“是是是,有些人对海鲜还过敏呢,进去坐吧,不喝酒了,进去洗把脸吃点东西。” 赵宝萱:“……” 这才想起来自己灰头土脸的,一到了陌生地方看到有热闹,就什么都忘了。 原来别人盯着自己瞧,是看自己满脸的灰呀。 张无为一直在观察四周,他早就发现了漠村的民居造型跟缙村实在太像了,相当于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建造的缙村古民居,就连门口摆茶壶茶碗的方式都一样。 他很乐意进屋去作客以便一探究竟——这里跟缙村相隔千里,为何会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呢? 老王把半碗水酒接过去喝了,跟着一起进了屋。 都是本村人,认识很多年了,在谁家都像跟待在自己家似的,没有丝毫的生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