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氣、炁——三个读音相同的qì字的区别
前两天在书评区发了一篇贴子,但一发上去就被删除,连发两次都是如此,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己检查了过后感觉并没有违规,所以就发到作品相关里面来,下面是正文。 在现在的字典里,气、氣、炁这三个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没有区别,认为氣字是气字的繁体字,炁字则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字(有书友抱怨说这个字都打不出来)。 但是在古代,这三个字是很有区别的,而且是大区别。 首先来说气字。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最早是象形字,而气字在象形文字中与“三”相似。 造这个字的本义,是因为“一”代表混沌初始,“二”代表天地。在“二”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天地之间的气流。金文为使之区别于数目字“三”,将第一横写成折笔,有的金文将上下两横写成折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加强了笔画的流动感,将“气”从指事字变成象形字。 所以这个气字指的是天地之间流动的气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空气。 再来说氣字。 我们可以从《说文解字》中看出它的本义:氣,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 意思是说:氣是馈送客人的饲料和粮食。字形采用“米”作边旁,“气”声。《春秋传》上说:“齐国人来,将饲料与粮食馈送给诸侯国的军队。”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用“既”(打饱嗝)代替“气”,表示“氣”是令人打饱嗝的东西。有的异体字用“食”(进食)代替“既”,表示“氣”来自进食后的肠胃运动。 造这个氣字的本义,是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也就是人体内五谷之氣。 最后来说炁字。 炁读音同气,它的起源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是道家专用,但其实并非如此。在先秦时期的《管子》、《荀子》以及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等书中,就已经有了对“炁”的论述。 应该说,是道家继承和发扬了“炁”这个概念。 道家典籍《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明确告诉世人,“道”就是太上老君,聚则为形(太上老君),散则为炁,炁也是“道”的一种形态。 用我们现在的思维,可以将“炁”理解为先天地而生的一种神秘能量,是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关尹子·六匕篇》中“以一炁生万物”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是“炼炁士”而不是“练气士”了吧? 所以虽然有书友吐槽书名不该用“炁”这个生僻字,但我实在是找不到可以代替的字,也不想改,因为改了就会失了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