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还原象牙丝工艺
象牙丝凉席绝对是传统手工艺篾丝的巅峰之作,一张象牙丝凉席要几百根象牙才能制作出来,寸丝寸金都不足以形容其珍贵。 就连奢侈的清王朝都用不起这样的凉席。 清王朝谁要是拥有一件,不要说是象牙丝凉席,就是其他的象牙丝制品,比如蒲扇之类的,都能让皇室其他人羡慕嫉妒不已。 后来,雍正皇帝感觉这种象牙丝制品太过浪费,于是下令禁止制作进贡这种象牙丝制品。 从此,象牙丝制品的篾丝工艺失传。 这种高超的篾丝技艺失传太可惜了,所以张俊平一心想要恢复这种篾丝技艺。 张俊平这次去上海就是去找人的,到上海牙雕工艺品厂找一位大师,帮自己实现这个愿望。 张俊平拿着介绍信,一路打听着找到上海牙雕工艺品厂。 上海象牙雕刻工艺的历史也很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 上海开埠后,大量象牙涌进上海港口,随着象牙的大量进入,福建、江苏等地的牙雕艺人也陆续来到上海,其中大多受雇于象牙作业主,少数人自己开设作坊,从事象牙雕刻加工。 一时间上海象牙雕刻工业一时兴盛起来。 上海的一些竹刻、石刻艺人也纷纷加盟,转向象牙雕刻生产,使上海象牙业更加兴盛。 当时的象牙制品大多是高档日用品,有牙筷、烟嘴、图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 到了晚清民初期间,南市城隍庙一带象牙作坊的能工巧匠,雕刻的佛像、乌件和兽件等象牙工艺品,为国内外古玩商、收藏家所喜爱,并逐渐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一个大类。 建国初期,由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新的产销渠道尚未建立,象牙雕刻业处于停顿状态,留在上海的牙雕艺人仅剩20人。 到1958年,牙雕艺人仅剩18人,在政府的协调下,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内成立一个生产小组。 上海牙雕工艺品厂就是在这个牙雕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张俊平要找的人,就是上海牙雕厂象牙雕刻小组的组长陈金龙。 又费了一番口舌,张俊平才在象牙雕刻小组的工作室里见到陈金龙。 陈金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多不到一米七的样子,带着厚厚的眼镜,斯斯文文的。 “您好陈组长,我叫张俊平,王世襄王老介绍我过来找您……” “你就是小张,王老哥给我打过电话,说你找我请教关于象牙丝制品的事情……”陈金龙扶了一下眼镜,打量了一下张俊平才笑道。 张俊平心里暗道,这王世襄王老确实够意思,自己一说,就费力帮忙联系好了陈金龙。 咧嘴笑道:“对,是有些关于象牙丝制品工艺的事情想像陈组长请教。” “这个……请教不敢当,既然是王老介绍的,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我一定帮!”陈金龙很爽快。 张俊平四下看了一眼,这个工作室是一间公用的工作室,十几个工匠正在加工着象牙工艺品。 这些工匠师傅们采用的是半机械半人工加工工艺,整个工作室里,虽然噪音不算很大,但还是有些噪音,显然不是谈事情的好地方。“陈组长你看方便找个地方细聊吗?我知道您一直都想恢复象牙丝制品工艺,也许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资金、材料等等。” “好,咱们去我办公室谈吧!”陈金龙也意识到这里不是谈事情的地方,笑着邀请道。 牙雕工艺品厂象牙雕刻小组的组长,相当于车间主任,中层领导,有自己的办公室。 把张俊平让进自己的办公室,给张俊平泡了一杯茶。 “小张……我叫你小张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 “你刚才说找我是为了研究象牙丝制品的事情?咱们应该不认识吧?我也不懂象牙丝织品工艺,你……”陈金龙后面的话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意思很清楚。 一两个人不认识,二他也不懂象牙丝织品工艺,张俊平为什么会找他。 “第一,陈组长是象牙雕刻小组的组长,对象牙这种材料的了解比一般人要强很多。”张俊平笑着解释道:“第二,我们虽然不认识,但是我和故宫研究院的专家都很熟,听他们说起过陈组长自然知道陈组长想要恢复象牙丝制品工艺。 我呢,找陈组长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和陈组长一起合作,共同研究、还原,复制出象牙丝制品的制造工艺。 我刚才也说了,别的忙我帮不上,但是我有钱,也有关系渠道可以从非洲进口大量的象牙。”张俊平很直接,没有兜圈子,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并且把自己的优势也说了出来。 陈金龙早就有还原象牙丝工艺的想法,并且对一些资料进行了研究,还利用工作之便,以象牙下脚料进行了一些实验。 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只是困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没有足够的实验材料让他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目前为止在象牙丝工艺的研究上没什么进展。 “你能给我提供象牙和研究经费?”陈金龙脑子有些发懵,这惊喜来的太突然了,有些不真实。 “对!”张俊平肯定的点点头。 “那需要我做什么?”陈金龙也不是小孩子,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惊喜冲昏头脑,冷静的问道。 “召集牙雕工匠专心研究象牙丝工艺,以及象牙丝工艺中主要材料象牙的替代品。 我会为你们提供足额的经费,主要材料,以及研究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福利。” “那您想要得到什么?”陈金龙开口问道。 陈金龙绝对不相信张俊平付出这么多,单纯是为爱发光,大无私的为了还原象牙丝工艺。 “我要的很简单,就是象牙丝工艺替代品的工艺专利。 比如牛角丝制品工艺的生产专利。”张俊平笑道。 “专利?”陈金龙有些疑惑。 专利这个词在八十年代还很陌生,大家根本就没有专利这个概念。 曾经有一些大企业,比较有眼光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先进生产工艺,结果最后在取得成果之后,纷纷破产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