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冷口的弱点
开平大捷的消息崇祯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发布出去,因为还没有核实,为了不造成乌龙打自己的脸,还是谨慎点好,这也是这些年朝廷吃了太多亏换来的教训。 不过私底下朝中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通过分析大家觉得开平大捷起码有七成的可信度,这已经非常高了。 一来领兵的是陈新甲,朝廷的兵部尚书,估计还做不出谎报军功的事情。二来金州军以往的战绩就非常彪悍,再砍三千鞑子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这场胜利令朝廷的士气都为之一振,到处都是官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开平大捷的事情。 “你说这陈举人的运气也忒好了点吧,就这样出去转了一圈,就白捡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是一个典型的酸葡萄官员,还不忘拿陈新甲的举人身份来讽刺。 “不过是粗鄙武事,有辱斯文,也只有他这样的举人才会自甘堕落、舞枪弄棒,我等不屑为之。” “就是,这下只怕他的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吧。” “诸位,还是要往好处想,鞑子不走,京师就要一直戒严,再这样下去,只怕饭都吃不上了。” “不过是鞑子的偏师,多尔衮还在沧州没走呢,真有本事就把多尔衮也赶走吧,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都没法过了。” “能够打败岳托已经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了,想要打败多尔衮,只怕难啊。” “你们说陈举人得了这么大的彩头,朝廷会怎么封赏?转实职?封爵?” “哪又如何?他一个举人,能够做到尚书,都不知道是祖上积了多大的德,难不成他还指望凭这些鞑子脑袋入阁?” “诸位还请嘴下留德,这兵部就是个大坑,保不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要不哪里轮得到陈大人上位。不过陈大人能够亲临战阵一线,确实勇气可嘉,实乃我辈楷模,在下只有佩服的份。” “不管怎么说打了胜仗总是好事情,要不然皇上和大佬们整天阴着个脸咱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也是,等鞑子走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人头落地。有了这场胜仗,希望皇上的怒火小一些,别烧到咱们头上就好。” “还是等核对完人头再说吧,别到时候又是空欢喜一场。” …… 朝中官员对于开平大捷,大佬们欢喜的居多。虽然陈新甲是杨嗣昌夹袋里的人,但是有了这场胜利,阁老们面临的压力会小很多,毕竟谁也不想整天被崇祯阴着个脸对待,所以陈新甲的这个功劳大家都得认。 为此内阁首辅刘宇亮特意带内阁全体成员向崇祯表示了祝贺,崇祯难得的给了笑脸,让大佬们的心情都跟着好了不少。 朝廷里的其他官员心态则要复杂得多。虽然大家也都欣喜打败了鞑子,但是对于陈新甲获得这个功劳,大度的人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更多的人则心底里非常嫉妒,特别是陈新甲学历仅仅是个举人,却将众多进士老爷们踩在了脚下,让他们非常没有面子。 为了尽快落实开元大捷的真实性,兵部核对战功的官员以及监察御史们冒着遭遇鞑子的危险前往开平,可见朝廷对这场胜利的重视和渴望。 陈新甲除了给朝廷送来了捷报,私下里还单独给杨嗣昌写了封信详细介绍了战斗的经过。 信中对金州军介绍的非常详细,认为金州军实力异常强悍,用得好是朝廷之福,用不好对朝廷会是巨大的威胁。朝廷应该早做打算,如何安抚、制衡、控制住金州军需要尽早制定完善的策略。 信中还对金州军的军队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其中的优点、缺点都一一列举了出来,是这些日子以来陈新甲细心观察得出来的结论。 并且说到,朝廷要想重整雄风,编练新军势在必行。 看过了金州军的部队,再来看朝廷的军队,真的是不忍直视。原来陈新甲还不觉得,现在看起来感觉明军就像一坨屎一样,除了空耗朝廷的钱粮,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还不如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杨嗣昌也知道朝廷的军队不堪征伐、徒耗钱粮,但是编练新军兹事体大,很难一蹴而就。 首先就是钱粮的问题,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想要从国库拿钱根本不可能,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皇帝的内库了。 即使皇帝愿意出钱,那么还有兵员的来源问题、谁负责训练的问题、新军的指挥权归属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京师的兵权大多掌握在勋贵们的手里,但是这么多代下来,这些勋贵们早就腐化堕落了。他们虽然与国同休,但是贪污腐化、挖国家墙角从来都不手软。军队长期缺乏训练、人员缺额巨大、兵员素质奇差、武器装备残破不全,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的能力,遇到战事只能依靠外军。 偏偏这样的军队还消耗着国家的巨大钱粮,皇帝还要时常笼络,说出来都是满满的辛酸泪。要是新军交到这帮人手里,等于是换汤不换药,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不交给勋贵们,就只能将编练新军的事情交给御马监,也就是太监们的手上,这又是杨嗣昌等大臣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哪怕大家都知道编练新军的好处和必要性,但是因为各种厉害关系迟迟不能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一旦编练新军,原来的军队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他们是否愿意舍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坐以待毙还是个未知数。万一他们串通起来起兵造反,朝廷绝对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顾虑重重之下,连皇帝都不敢轻举妄动。 杨嗣昌又拿起前段时间陈新甲汇报的济州岛见闻,厚厚的一大摞纸上写满了对济州岛的溢美之词。 富足、安宁、守序、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康,对官府的认可度和依赖度极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异常发达,为金州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海量的税收,使得金州军有足够的财力扩充军队、发展教育、赈济孤寡。 整个济州岛百姓衣食无忧,人人有房住、家家有余粮,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教。而且吏治清明、军队强盛,内无恃强凌弱、外无敌寇入侵,即便是儒家的大同之世也不过如此。 因为没有亲眼见到,所以杨嗣昌不能完全相信。但是他相信陈新甲的为人,如果不是真的受了巨大的刺激,也不会将济州岛吹捧到如此地步。这纸上写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金州军就是一头乳虎,虽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反观大明,却犹如病入膏肓的一头巨龙,看着吓人,其实早就自身难保了。 杨嗣昌还是有理想和抱负的,只是在这一潭死水的大明朝廷,想做一点实事会有无数的人在你后面扯后腿,让你寸步难行。做事的人整天被人鸡蛋里挑骨头,不做事的人反而平安无事,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得过且过的撞钟和尚,国事却日益颓废。 这样的情况别说是他杨嗣昌了,就连崇祯都无可奈何。朝堂上尽数是些干说不练的嘴炮,仁义道德张口就来,富国强兵束手无策。自己不干事不说,还对那些做事的人挑三拣四、指手画脚,是个人都会受不了。 偏偏这样的人你还动不了,个个都有背景、靠山,而且他们还拉帮结派自成一体,动了一个就等于捅了马蜂窝。这些人应对外敌时无能为力,打击起同僚却是花样百出,典型的窝里横。整个大明朝堂就是被这帮人弄得乌烟瘴气、人浮于事,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有这样一群人在,想要做点实事,难啊。 有时候杨嗣昌真的想要挂冠而去,眼不见心不烦,随便这些腌臜货色们怎么折腾。可是每次看到崇祯心力憔悴、苦苦支撑的样子,杨嗣昌又于心不忍。 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释父之义,无论是出于君臣之义,还是知恩图报,杨嗣昌都不能撒手不管。只能尽心为崇祯谋划,挽救大明的败局。 如果说大明是一潭死水,各种既得利益早就被权贵们瓜分殆尽,轻易撼动不了。那么杨嗣昌主张招安鲁若麟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其实心底里还存有用鲁若麟来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想法。 当然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养虎为患,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但是与其看着大明慢慢病死,还不如以毒攻毒,说不定还能换来一线生机。 大明现在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一个是山西的商帮,一个是江南的大族,朝中官员多半都是这两个集团里的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任何损害他们的政策在朝中都难以实行,这帮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前途都得靠边站。 现在又多了一个猛龙过江一样的金州军,就是不知道以后是为了利益而苟合,还是打个你死我活。不过不管以后的发展怎么样,只要大义还在朝廷这边,或许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最不济也可以当个调停人的角色,总比这样半死不活的要强。 至于金州军是否愿意当这个搅局者,杨嗣昌认为以鲁若麟的野心,与这些地方势力集团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涉及到利益与资源的争夺,谁都不会轻易让步的。 杨嗣昌饱读诗书、遍览史书,自然清楚王朝走到大明这一步,基本就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想要死中求活,只能兵行险着了。自己究竟会成为引狼入室,拉开东汉灭亡序幕的何进,还是力挽狂澜,拯救唐朝的郭子仪,只能拭目以待了。 不过杨嗣昌现在对鲁若麟非常好奇,短短几年,就可以将手下势力发展到如此地步,此人绝对是个旷世奇才。 杨嗣昌也曾派人调查过鲁若麟的情况,穷苦军户出身,父母双亡,也没有受过什么良好教育,可以说鲁若麟的前半生毫无亮点,这样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 后来因不堪上官压迫愤而出逃,开始海上走私,人生渐渐有了变化。 但是最大的转变还是几年前鲁若麟突然得到了一艘西洋巨舰,借此剿灭了朝鲜白翎岛的海盗,占据白翎岛,有了自己的根基。 立足白翎岛的鲁若麟大肆开展各种贸易,并拦海晒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鲁若麟不断的从大明本土招纳流民,扩充自己的实力,渐渐成为大明北海的一霸。 后来更是趁势夺取了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势力猛然膨胀起来,开始有余力涉足大明与女真人的战争。 好在鲁若麟对大明一直没有展现出敌意,反而屡屡与满清作对,虽然不乏希望通过帮助朝廷进而发展自己势力的打算,但是总的来说对朝廷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如果鲁若麟仅仅只是一个海上巨寇,以武力震慑四方,杨嗣昌还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不过是一方豪强罢了。只是鲁若麟在执政理民上居然也是一把好手,俨然一个文武双全的枭雄人物,这就不得不让他警惕了。 好在鲁若麟非常另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竟然重用女人和工匠,对文人士大夫却不假言辞,也不遵循孔孟之道,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他非常厌恶,让他的威胁性大大降低。 要知道想要夺取天下,没有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帮助是很难成事的,鲁若麟这样做无疑是自废武功。 鲁若麟不能成大事对朝廷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如何让鲁若麟与读书人更加交恶疏离,杨嗣昌手里已经有了几套方案。只要执行得好,保证鲁若麟在士林里的口碑一落千丈,再也难以得到读书人的认可,彻底断绝他对朝廷的威胁。 要是鲁若麟愿意当朝廷手上的一把刀,不对神器起非分之想,实在是协助自己中兴大明的绝佳帮手。如何收服鲁若麟真心实意为朝廷效力是个非常大的难题,恩威并施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这个恩怎么施,这个威怎么下绝对非常考验朝廷和崇祯的手段。 朝廷如今能够拿出来的本钱并不多,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地盘和爵位。地盘是绝对不敢乱给的,那样只会增长鲁若麟的野心。 爵位倒是无妨,不过是一纸诏书罢了。甚至朝廷还可以加封他的父母妻子,以及一帮铁杆兄弟和忠心耿耿的下属。而这其中谁封谁不封,封多大,主动权都在朝廷的手中,可以做的文章实在太多了。 特别是鲁若麟倚为支柱的女官们,在得不到朝廷认可和封赏的情况下会是怎么个处境,杨嗣昌想想都替鲁若麟头痛,也许鲁若麟看似强大的统治体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强大。 杨嗣昌露出了得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