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五章:总要有人去做的
(抱歉,上章的章节序号出错了,章节名这个没办法修改,不过其他的都没问题,不影响阅读。) 神元五年,春,上诏万民齐聚长安车站,长百米,宽三米,不使畜力,可载万石日夜疾驰,万民同乘火车,自长安始,两时三刻至潼关,同车,日落归于长安,万民叹! 召集万民体验火车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得到了实行,而此次的体验,自然而然的也有史官的参与。 这些史官与百姓同乘一车,亲自体验火车的好处,同时记载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 只可惜这个时候并没有影像记录,所以只能用这些干巴巴的文字去记载。 而史官记载史料又有一个毛病,他不像是小说那样写的很详细,他们记载的内容,多为一件事情的概括。 但是这段话却给后世留下了几个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其一,早在神元五年便已经彻底推广米这个长度单位,而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推广一个标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论证,所以在此之前,必然会先内部的使用一段时间再去推广。 但出现米这个单位,最早的记载便是神元五年,关于火车的这段记载。 除此之外,这段话还证实了火车可载万石重的货物,并且可以日夜疾驰,另一个就是他的速度。 两时三刻,从长安抵达潼关,两时三刻,也就是五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安至潼关,直线距离约120公里,实际路线距离为一百五十二公里,即每小时不到三十公里的时速。 这样的速度放在后世那就是龟速,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那绝对能称的上神速。 如果拿来比对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大军行军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每日的路程为六十里,也就是三十里,而火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走完这段路。 如果换算下来,一天一夜的时间,火车几乎可以跑三百公里的距离,还是那句话,放在古代,这是个难以置信的速度。 除了八百里加急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超越火车的速度,但一封八百里加急,途中所需要用到的人和马那是无数的,所耗费的精力也是无数的。 但不管怎么说,火车的出现,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不解。 因为后世的史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大唐是先有的火车,随后才大范围的朝着工业化转变,这一点让他们很难以理解,甚至有些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过这些都是后人们要去操心的问题。 现如今,李元吉在大批量的禁军保护之下,来到了长安车站。 长安车站已经开始试运行了,不过此时还并没有投入民用,目前阶段,铁路上跑的,主要是军用,即将各种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输至各个营地。 一是进行测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率性,另一个则是在测试铁路。 效果的确比以前好了不少,但实话实说,对于效率的提升,实在是很有限的。 而对此,李元吉也是心知肚明,火车的理论速度到了铁路上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更不要说马匹去拉动的火车了。 而此次的测试,不仅仅只有那些招募而来的老者,除了一定数量的禁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群。 那就是肩扛着红色肩章的军校学员。 人数为一百来人,自然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地方学员。 经过了半年期的军校生涯,这些学生兵基本已经发生了蜕变,正在朝着军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这百十学生兵,则被单独的安排在了一节车厢,车厢是露天的,很简陋,好在天气已经转暖,这个时间坐在平板车上,也不会觉得太过于寒冷。 只有五个成绩最好的学员兵,才有资格与李元吉同乘一车。 当然了,还有几个名望高一些的老者,以及能够抽出空来的几个大臣。 “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测,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从长安出发,赶到洛州的平均时间大约为一天零两个时辰。而对时间影响最大的,是火车的载重,车上装载的货物越轻,火车的速度就越快,目前测试速度最快的为空车,单程下来只需要不到八个时辰,而载重测试最多为二十节车厢,除去一节燃煤车厢和补水车厢以外,另外的十八节车厢最大载重一万一千石,最多的一次用时一天零七个时辰,主要原因是途中火车出了些小故障……”老许不断的汇报着这段时间的测试结果。 测试自然是模拟各种情况下的运转,有空车,有载货,所以结果自然不会相同。 加上最新的车厢还没有制造出来,所以目前所使用的,依旧是之前的五米版本。 即便如此,能将单程的时间控制在一天零两个时辰,这个数据也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说,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已经足够超出李元吉的预料了。 “虽然测试已经大获成功,但你们依旧不能松懈,尽可能的去找到更多的问题,然后解决它,避免在使用途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影响到全局。”李元吉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的同时,又叮嘱他们不要松懈。 如今的李元吉可谓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国内的发展又是如此的顺利,重要的是科技树的建造也很快,虽然曾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在三年内,还是搞出了火车这种高科技玩意儿。 虽然整个车头内部很简陋,甚至可以用粗糙去形容,也包括了一些零部件的布置有些不合理,内部的空间没有足够的利用起来。 可这一切总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不是吗? 从无到有,从农业化到工业化,李元吉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即便是加上准备期,也不过八年的时间而已。 八年,很漫长,但也很短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八年能够做到这些,这是不可思议的。 “火车的出现,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百姓,亦或者对于军事而言,这都是一件大好事。”李元吉继续说着,而这段话则是对所有人说的。 接受一个新事物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让他们看到这个新事物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朝廷和军队自己倒是不担心,主要还是民间那里。 民间捕风捉影的情况可比朝廷严重多了,有些事情也是不得不去解释,甚至是更细腻的解释。 “对于朝廷而言,火车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运载更多的货物进行交流,同时,因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所以运输费用便会下降数倍,除此之外,因为运力大,费用小,所以各种原材料也可以通过铁路来运输,两者相结合,最终的结果便是货物的成本下降,其直接带来的,便是商品的价格下降。 这是百姓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价格低了,手里的钱便值钱了,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以后若是想要出远门,再也不用担心途中会遇到什么危险了,只需要一张车票,短短的一两天,或者十日内,便可抵达大唐任意一块国土上。 而有了铁路,家属们也能乘坐着火车前往边疆,前往各地去探视军营中的亲人了,这很方便,也很安全。而在日后,朝廷还要建造专用的车厢,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甚至还可以躺下来睡觉的那种。 至于军事……”李元吉看了眼五个军校学员,自己很在意的薛仁贵赫然在列,嘴角微微一笑,道:“你们自己去想,回去后各自写一份报告出来,朕会亲自验视。” “学生遵命!”五个学生神色有些惊呆的点了点头答应道,事实上,火车这个玩意儿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心中的震惊不比那些百姓少多少。 特别是火车行进时的稳定性,无论是平稳还是速度,这都大大的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虽然心中也有些想法。 甚至在此之前李元吉已经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可薛仁贵却很清楚,李元吉之前说的那些,其实并不是他想要的。 而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个考验,同样也是个机会。 “陛下,老朽活了这一辈子,也从未想到过大唐会有今日这种盛况,哎,只恨老朽早生了几十年呐,不然就能看到更强大的大唐了……”说话的老者名叫王平,并非世家王家,但在华州当地却特别有名望,早年间曾是个教书先生,隋末年间也更是帮助了李渊拿下关中,虽然并非出力最多的那个,但是对于华州的稳定,王平却出力不小,而且还曾救过华州一个村子数千口人的性命。 这样一个有功的老者,加上又在整个华州都特别有名望,所以王平自然得到了与李元吉同乘一车的资格。 只是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感受着脚下的平稳,除了那不断吹来的凉风,自己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在移动。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有些事情朕也无能为力,但请王老放心,这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在老者面前谈论生死,这个行为很不妥当,但李元吉却不得不谈这个话题。 王平的心中也是有些不喜,不过对方是皇帝,他不能表现出不满。 不过李元吉却继续说道:“朕能做的不多,唯一能做的,就是招募天下名医,教出更多的学生,研究更先进的医术,尽可能的将更多不治之症去攻克,或许王老和朕都赶不上了,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不是吗?”